星期四, 8月 17, 2006

數位攝影相關名詞簡單釋義

在別的網站幫一些剛入門的爸爸媽媽們解答一些問題,想想也貼到這裏來好了,也許也能幫到一些人。如果有誤的請幫忙指正或補充!

1.ISO與光圈、快門的關係
如果光圈值表示水管口徑大小,而快門時間表示為水閘門打開的時間,ISO值則表示為海棉的吸水性值。

我們現在假設用f5.6口徑的水管,水閘門打開的時間為2秒,就可以將吸水性值100的海棉100%的吸滿水份。
所以,當你在不改變用的水管(光圈)的口徑下,你換了一塊吸水性值(iso)200的海棉,你就只需要將水閘門打開(快門)1秒,就可以讓海棉100%的吸滿水份(足夠的進光量)。舉一反三,所以當在不改變快門時間(水閘門打開)2秒的情況下,當iso值(吸水性值)為200時,光圈(水管口徑)只需要f4.0就可以得到跟光圈為f5.6+快門2秒+iso 100時的相同進光量。

所以我們可以了解,相同的光線下,iso值愈高,我們可以使用較快的快門來得到曝光量足夠的相片。

這有什麼好處?

1是比較不容易手振(因為快門速度快)
2是減少需要開閃光燈的機會(因為需要的進光量比較少)

但是愈高的ISO則會讓相片的雜訊愈多。

2. 什麼是白平衡?
白平衡簡單的來說,就是告訴相機你現在是在那一種光源下拍照的。

因為相機自己無法100%判斷在各種光源下的白色是什麼顏色 所以當白平衡設定為AUTO時,有可能在某些情形下 拍出來的相片的顏色會很不自然,怪怪的(可能偏黃、可能偏綠等等)。所以如果你在拍照前先告訴相機你現在是在那一種光源下,相機就可以做顏色上的調整,讓拍出來的照片跟現在看到的顏色較為接近。

3. 各種測光模式的差異是?
多區域評價測光就是將畫面切割成很多區,每一區各自測光後再將各區域的測光值平均,求得整體畫面的平均曝光所以,得出來的曝光值會是最安全的,照片亮度也大多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。不過,當畫面中全黑或全白佔大部份時,則容易誤判,使得測光值不準。

Canon的21區評價測光圖



中央重點的話則是只測畫面正中央約13%的部份的測光值,像是上圖中間的圓型區域。(各廠牌及各機種的測光區域大小會有少許的不同,例如有些會是11%,有些會是13.5% 等等)。所以當你的曝光重點是在正中央時,你可以用中央重點測光來讓在畫面正中央的被攝體,得到最正確的曝光。相對的,在中央以外的畫面,就有可能會過暗或過亮。

而點測光則是只取畫面的3%上下的測光值(一樣會因各廠牌及各機種而有少許的不同)一般大多數的相機的點測光只能測正中央的對焦點的測光值,較高階的機種才能選擇對焦點做點測光。所以,點測光要小心使用,因為一不小心把測光的部份測錯,就容易照成過曝或曝光不足;但是如果很會用點測光,則能很輕易的照出自己所想要的主體的曝光值。

4. Av / Tv / M 模式使用的時機?



當你想拍出像上圖的個人特寫時,由於我們大多會讓後方背景模糊來讓主題突出,所以會用光圈先決(A或Av),將光圈調至最大(由人決定光圈值),讓相機自行決定快門值(因為這種照片快門時間只要足夠,不會造成手振,則無論多少時間的快門,都不太會影響照片的成像)。
而當你想將在奔跑中的小狗拍下,而且想表現出一種動態的感覺時,這時就要用快門先決(T或Tv),將快門調到1/30秒或1/45(這不是一定,我只是舉個例子,因為要看現場光源強弱及奔跑的速度而來決定喔),讓相機自行決定光圈值(因為這個時候景深的深或淺不是最在意的,所以讓相機決定就好)。


至於M模式,則大多是在夜景、閃燈拍攝等等情況下較常使用(就是當我們決定光圈跟快門的原因,都不只是為了要得到足夠的曝光量時,我們就一定要用M模式),不過因為這個牽扯的東西比較多,先留著以後慢慢說吧。
一般拍攝的情況下,大多數人最常用的大多是光圈先決模式,因為我們比較常控制景的深淺及改變光圈大小來得到足夠的進光量。

其實用什麼模式真的不重要,不要覺得用P模式就技不如人或不好意思,P模式也不就代表拍不出好照片或技術差,其實都是使用的習慣罷了。

先這樣子好了,以後想到再陸續補上:)

沒有留言: